股动脉闭塞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个纪录片30分钟揭露孩子沉迷手机的真相
TUhjnbcbe - 2023/3/27 20:16:00

前两天,被一个医生朋友的朋友圈给惊到了。

她一个晚上,亲眼见证了2个因玩手机被毁掉的孩子,禁不住发朋友圈感叹:手机上瘾实在太可怕了。

一个夜班,抢救两个孩子,一个是自残,一个是自杀。

自残的男孩叫小孟,喜欢用手机玩游戏,爸爸劝他不要玩,并责骂了他几句。

小孟转身走进厨房,右手拿起菜刀,朝自己左手腕砍了下去,连砍6刀,刀刀见骨!

小孟爸爸吓坏了,赶紧抢过菜刀,医院,万幸没有伤及桡动脉,捡回了一条命。

自杀的男孩,叫小童,今年10岁。早上跟姑姑在一起,他想玩手机,姑姑担心对眼睛不好,制止了他。

一转身,小童打开窗口,就从六楼跳了下去。

“一句话没说就跳下去了,我想拉都来不及呀!”小童的姑姑哭诉道。

医院时,双侧瞳孔散大,心率几乎为零,快速把孩子送进抢救室,坚持了1个多小时的心肺复苏,仍旧没有抢救过来。

宣布孩子死亡时,小童的家人悲痛欲绝,几乎晕倒。

不让玩手机就自残、自杀,多么可怕的逻辑,有多少这样的孩子,正在悄悄被手机毁掉!

年,我国首份儿童安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国内3-6岁的幼儿中,手机接触率已经高达91%,到了9-10岁,已经和成人使用行为相差不多。

手机,逐渐替代了父母的陪伴,我们的孩子,几乎成了手机的孩子。而因玩手机酿成的悲剧,更是件件触目惊心。

手机究竟有哪些“魔力”,让我们的孩子前赴后继地沉浸其中?

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

我们可能一直想错了

Netfilx上个月推出了一部纪录片《智能陷阱TheSocialDilemma》,目前豆瓣评分8.6分。

纪录片看完后,让我对“沉迷手机”这件事有了深一层的了解,明白了这不是孩子爱不爱学习或者靠意志力就能抵御的事情。

纪录片采访了众多互联网龙头行业的前高管或者核心技术人员,有位受访者为此和律师周旋了八个月。

几乎我认识的所有父母都为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头疼过。

可除了说意志力不够无法控制自己外,有没有想过这种令人“上瘾”的感觉从哪里来?

人道技术中心创始人TristanHarris总结技术公司每天都在做这三件事:

1.推荐足够多的视频和内容,保证用户滑动屏幕,花在手机软件里的时间更久一点;

2.策划不同的活动,吸引新的用户,同时让老用户邀请更多的朋友,实现用户的增长;

3.有了足够的数据,就可以在广告上赚钱,大到开屏的广告,小到每个用户的精准广告投放,还有自己的广告。

同时,纪录片还提到了一门所有的硅谷人才都上过的课:劝服性技术。

它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的魔术教程。让用户在还没有意识到在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引诱用户接下来的动作了。

换句话说,大多数手机软件刷新方式是相似的,往下拉,最上面就是新的内容。再往下刷新,又是新的,每次都是,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正积极强化”。

Tristan形容道,就像*城里的老虎机。看起来出现什么是偶然的,你过去按一下就会有东西出来,但你不知道会是什么。

实际上,这些都是设计好的手段。

我们的大脑,我们的生理机制也已经很久没有进化了,人们会被手机深深吸引住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它就是奔着我们的注意力而来。

也就是说并不是我们的孩子意志力不够或者不爱学习,而是当孩子从一开始接触手机,他们就已经被“设计”了,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被“绑架”了。

警惕手机里的三大陷阱

手机里,最令孩子们着迷以及最让家长头疼的一个应用,当属电子游戏了。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好像都没有办法对游戏说“不”。

根据Statista全球消费者调查数据,频繁玩电子游戏的成年人占比最高的国家是中国。

有29%的中国调查者表示,他们“经常会玩”电子游戏。

成人的世界尚且如此,孩子的世界又如何呢?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指出,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游戏休闲时间较长。

儿童在上学日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为43.24分钟。

其中,利用电子产品学习的时间为13.90分钟;

看抖音、动画片、快手进行娱乐的时间为16.60分钟;

玩网络游戏、进行网络聊天的时间为12.75分钟。

儿童在周末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更长,平均为96.27分钟。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已经跃居第二位。

乡镇农村儿童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88.40分钟)。

为什么孩子们总是对手机游戏欲罢不能呢?那是因为手机里有一些故意设计和精准掌握孩子痛点的“三大陷阱”。

第一,“惯性行为”的力量和不用思考的快乐

旧金山加州大学梅赞尼教授的科学研究证明:

当我们越习惯于某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模式就越“强大”。

也就是说,当孩子习惯于通过用手机刷短视频或玩游戏,来打发无聊的时间,随着孩子进行的次数越多,孩子的这种模式就会越“强大”;

最终导致,只要孩子稍微感觉到有点无聊,他就忍不住要玩手机(游戏),刷抖音视频等等。

也就是说,父母想要纠正孩子沉迷玩手机的坏毛病,实际上是在和孩子这种已经形成的“强大”的行为模式较量,家长如果要强势干预的话,肯定会事倍功半。

同时,孩子在玩手机时,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几乎不用付出任何精力就能收获到快乐,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奶头乐”。

奶头乐的意思就是让令人沉迷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和游戏)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孩子玩游戏之后,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成绩直线下滑了。

第二,社交上瘾,靠“刷存在感”获得满足

社交媒体上的爱心、点赞、大拇指出现,最初是为了传播爱设定的,但很多人因此变得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获得完美感上。

而处于青春期,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是最容易产生“社交媒体依赖”的。

所谓“社交媒体依赖”(socialmediadependence),指的是用户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取生理、心理上的满足,在未接触社交媒体时心理上焦躁、空虚及生理上出现接触欲求,在接触之后即会达到满足、踏实和愉悦状态的一种对社交媒体使用的瘾癖。

孩子自我呈现的表现——“刷屏”,是刷存在感。

按照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社交媒体可以看作是舞台,孩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状态就是在表演。

经常更新状态并快速回复评论的“刷屏”行为是社交媒体依赖症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社交媒体依赖者通过自我暴露寻找存在感的普遍行为。

无法再公平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最终导致了孩子心态的失衡。

第三,游戏最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掌控感

爱德华·德西(EdwardDeci)和理查德·莱恩(RichardRyan)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决定论(SDT)。

它指的是要把掌控感归还给孩子,这样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现实是,在生活中,孩子的一切恰恰处于被掌控的位置。

家长们事无巨细,付出极大耐心照料着自己的孩子。小到一餐一食,学习用具、衣服鞋帽,大到培训班的选择,学校的选择等等,成年人的意志往往会压倒孩子的自主意志。后果是孩子觉得他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掌控。

而掌控又是自我效能的中心,是必须要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那从哪里去获得呢?

打游戏。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自主决定很多东西,以此获得心理上的自由和控制感。

很多游戏之所以有着摧枯拉朽般的影响力,让沾上的孩子欲罢不能,就是因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足够的掌控感,孩子“自我决定不起来”,只能去游戏里寻找。

所有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得到的,都可以在游戏世界里获得。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

掌控手机需要“对症下药”

其实手机只是人们生活的工具,我们是手机的主人,但总是因为自控力以及手机的“上瘾机制”,不知不觉中,手机竟然成了我们的主人,甚至成了“*害”孩子的隐形杀手。

为了不再让手机侵害我们的孩子,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不单单把游戏作为一个单一问题来看

不要把手机当做“洪水猛兽”,而是要全面综合分析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应对方针。

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思维和兴趣几乎一天一个样,家长们应该及时为孩子打通多个兴趣渠道。

比如带孩子去听针对孩子的幼儿音乐会和儿童剧,带孩子去逛青少年科技,文化博物馆,给孩子讲有趣的绘本故事,多跟现实中的同龄人一起聚会交流。

这样父母的压力也可以减少,而孩子的兴趣转移,会发现比游戏中更为广阔有趣的世界。

第二,引导孩子追求现实世界中的乐趣

比如带孩子学习一样孩子很喜欢的技能,画画,音乐,运动,棋类竞技等。

培训班虽然不用参加太多,但有体验学习班的情况下,可以多带孩子去体验一下,看看孩子们有哪些适合发展的特长班。

也许一个音乐小天才,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此刻正在游戏前浪费时间,而带孩子走出来的第一步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来他们在真正的现实中,可以做好这么多的事情。

有了现实的满足和优越感,对游戏的依赖,对装备购买,升级的依赖就会被淡化,直到从孩子生活的中心中脱离甚至消失。

第三,在社会情感联系方面,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纪录片30分钟揭露孩子沉迷手机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