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闭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宛如神兵天降的战俘营救行动,挫败了日军要
TUhjnbcbe - 2022/10/7 23:37:00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与残暴的轴心国*队展开了斗智斗勇,短兵相接的战斗。这当中利用突击队来拯救己方战俘或重要人物的行动,成为了参战双方展现团结协作和体现*事技能的最好舞台。

而在二战后期的菲律宾卡巴那图,就曾经上演过一出惊心动魄的战俘解救行动,行动的每一个细节和战前部署,都成为了历史上为人啧啧称奇的经典案例。

一、战败前的疯狂

年的太平洋战争中,曾经不可一世的日*舰队在中途岛遭受了惨痛失败。从那一刻开始,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正义的一方倾斜,而先前志得意满的“皇*”开始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无论在炎热潮湿的缅甸丛林,还是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日*的全面失败已经是不可避免。

年8月,美*向全世界媒体和国家发布了一份声明,声明中美*严厉谴责日*对待盟*战俘的残暴行为。而日**部也看到了这篇文章。日*未曾想他们的“杰出事迹”竟被完整地披露出来,丧失人性的日*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战俘,做到“斩草除根”。

同年12月14日,就在 重返菲律宾没多久,日*在菲律宾巴拉望残忍地烧死了名盟*战俘,并清理了现场。直到战争结束,这令人发指的一幕才被披露出来。

杀红了眼的日*已选择好了下一个目标,那就是位于卡巴那图的一座战俘营里的多名战俘。但令日*没有想到的是,美*的第六集团*早在之前就已经了解了战俘营的情况。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第六集团*高层决定派出手下的阿拉莫尖兵执行前期侦察任务,而后在派出由亨利·穆西中校指挥的第6游骑兵营执行战俘解救任务。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世纪大营救正式拉开了帷幕。

二、深入敌后的侦察

年1月27日,两队美*的阿拉莫尖兵趁着月色悄悄地来到战俘营附近进行侦察,完成任务后的特战队员在第二天一早遇到了一队菲律宾游击队员。当日下午,名游骑兵队员与当地游击队员再次穿越日*防线,向另一处地点转移。

第二天一早在距战俘营不远的巴林卡林村,游骑兵队员见到了当地游击队领袖胡安·帕加塔上尉。作为当地游击队的负责人,帕加塔根据检验告诉穆西中校,如果贸然执行解救任务,可能会出现巨大的伤亡。经过研究穆西中校决定将解救时间向后推迟24小时,并将大部队撤退到离战俘营不远的普拉迪诺村。1月30日中午,来自阿拉莫尖兵的内斯特中尉与游击队员瓦奎拉尔经过化装侦查,成功地将战俘营周边的日*火力部署和地理位置摸排清楚,并通过其他队员将报告交给了穆西中校和帕加塔上尉。

根据前线带回的侦查报告,穆西中校决定让手下普林斯中尉制订作战计划,力求减少伤亡的同时完成对全体战俘的解救行动。普林斯经过多次推演和设计,最终拿出了作战方案:普林斯本人亲自带领游骑兵C连负责主攻任务,掩护战俘撤离;F连由约翰·墨菲中尉带领,负责发起作战信号并消灭日*外围的防御力量,其他的游骑兵队分成若干小分队,负责战俘的解救;而当地游击队由帕加塔和爱德华多·容松上尉带领,负责控制战俘撤退的路线安全。

由于大部队在进攻前必须要经过一大片开阔地,为防止部队暴露,穆西中校在帕加塔上尉的要求下,使用一架P-61“黑寡妇”战斗机负责吸引日*注意力,方便大部队安全通过。一切准备就绪后,穆西中校将最终的作战时间定为1月30日晚19:40分。

三、卡巴纳图大营救

1月30日17:40分,接到命令的游骑兵开始向战俘营方向前进。在行进中,游骑兵一路都十分顺利。这主要是得力于当地游击队事先的周密安排:为防止被日*察觉,游击队要求沿途村民不要外出并扣留外来的客人,直到战斗结束后;同时要求村民将饲养的家禽关进笼子,狗赶回狗舍并带上嘴套,防止动物发出声音;住在临近区域的村民被要求隐秘地离开家中,防止误伤。晚上18:00,P-61机组也在要求下按时起飞,来分散日*的注意力。游骑兵队员也分别抵达战斗位置,等待开战的信号。

年1月30日晚19:40分,随着信号弹的升空营救行动正式开始。大门口的游骑兵用火力压制住日*守卫,战俘营后面的游骑兵则负责消灭战俘棚屋中的日*士兵。F连一支反坦克小队在*士长斯图尔特的带领下,用巴祖卡火箭筒炸毁了两辆满载日*的卡车和一座加固的坦克车库,剩下的日*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被全部消灭。

营救小组此时来到各棚屋前呼喊战俘撤离,但战俘以为这可能是日*的陷阱,加之游骑兵的服装与之前的美*有所不同,因此许多战俘拒绝撤离并躲藏了起来,甚至有部分健康的战俘进行了“抵抗”。于是游骑兵部队不得不逐一营房来拉人,许多人被连拉带拽地强制撤离。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除一名躲在厕所的英*士兵外,其他战俘全部有序地从战俘营中撤离。有的战俘过于虚弱,因此游骑兵士兵甚至可以一人肩扛两名这样的战俘。

此时一名日*趁乱向大门方向发射了1枚迫击炮弹,爆炸造成*医詹姆斯·费舍尔和几名战俘受伤,而这名日*也被及时消灭。附近赶来支援的日*此时也进入了游击队的伏击区域,在帕加塔上尉的带领下,游击队用炸弹炸坏了一座桥梁阻止日*坦克的行进,剩余的日*也被游击队的火力给击退。一名刚刚进入游击队不久的新兵,用手中的巴祖卡火箭筒连续击毁和重创了四辆日*坦克。

晚上20:15分,所有战俘都已完全撤离。普林斯上尉发射信号弹要求全体部队进行后撤,游骑兵带着战俘向1.6公里外的邦板牙河集合点行进。负责前线侦察的阿拉莫尖兵和游击队负责殿后,以保护大部队的安全。30分钟后游骑兵成功来到河边,利用当地村民提供的牛车将战俘送往安全地带。

在行进途中,游骑兵还与一个当地游击队发生了小冲突,但在双方的交涉下及时化解了矛盾。第二天晚20:00,在穆西中校和手下士兵的安排下,战俘分批乘坐卡车离开当地。那位在战斗中被遗忘的英*士兵,也在战斗结束后自行走出了战俘营,不久他被游击队发现,并安全地送回到了后方。

三、重振士气的大营救

本次营救行动是二战历史上一次十分成功的战斗,共解救战俘人。美*方面共有3人阵亡:*医詹姆斯·费舍尔由于股动脉受重伤,经抢救无效于第二天阵亡,游骑兵下士罗伊·斯维奇在保护战友时中枪身亡,此外还有一名战俘由于严重痢疾,在解救后不久死亡。另外还有21名当地游击队员受伤,剩余人员无一伤亡。而日*方面有人被歼灭,40名士兵受伤。

这次行动也极大地鼓舞了美*参战士兵的作战士气,美国本土民众也受到了此次行动的影响,触动了许多普通百姓的心灵。而获救战俘中的人也在年2月11日,乘船从新几内亚的美*基地,安全地抵达美国旧金山与亲人团聚。

为了表彰此次行动的指挥官和参战士兵,盟*太平洋最高指挥官 于年3月3日向以下人员颁发奖章和荣誉:亨利·穆西中校与普林斯中尉被授予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其他美**官和部分战斗英勇的士兵被授予银星勋章,其余参战官兵和菲律宾游击队员被授予铜星奖章。战斗中牺牲的*医费舍尔和斯维奇下士被安葬在马尼拉的国家公墓。本次营救行动也在战后成为美*营救的典型案例,成为各部队的学习典范。

年的电影《重返巴丹》和年的著名战争电影《抢救前线》都完美地再现了这次具有里程碑的解救行动。

结语

回顾整个卡巴那图营救的全过程,除了事前周密的部署和准确的情报之外,参战各部队的通力协调和与当地游击队的良好配合才是本次行动的关键环节。可以说这一次行动为今后的战俘营救工作做了一个完美的示范,也让世界人们领略到了美*精锐部队的战术水平。

参考资料:

1.《卡巴纳图大营救始末》

2.《拯救时刻:二战中美*最英勇大胆的战俘解救》

3.《影子士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宛如神兵天降的战俘营救行动,挫败了日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