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简介:
男性,69岁,高血压10余年,胆囊切除史。
主诉: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11小时。
查体:神志嗜睡,双侧瞳孔等大,2mm,对光反射灵敏,呼唤睁眼,言语可,回答切题,四肢肌力5级,共济调节评估无法配合。
颅脑CTA提示:左侧小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椎基底动脉未见明显闭塞情况。
NIHSS评分9分,mRS评分4分。
治疗过程:
第一次手术——左侧小脑去颅骨骨瓣减压术。
术前CT
术前CTA
术后9天CT
术后12天患者考虑出院,未诉明显不适,神志清,言语准确,四肢肌力5级。
NIHSS评分1分,mRS评分1分。
患者于出院前,突发恶心呕吐,全身抽搐,查体:神志不清,双侧瞳孔1mm,对光消失,结合患者病史,考虑基底动脉闭塞可能性大,行急诊CT+CTA检查。
NHISS32分,mRS5分
取栓术前CT
取栓术前CTA
第二次手术——急诊脑动脉取栓术(SWIM取栓技术+椎动脉球扩+支架植入术)。
耗材:中间导管(Catalyst-6);取栓支架(4*20mm,SolitaireAB);球囊(4*20mm,RX-Viatrac14plus);支架(4*15mm,RX-HerculinkElite)。
左侧锁骨下动脉造影
首过效应
球囊预扩
中间导管+微导管到位
取栓后造影-流速较缓慢
支架植入
手术结束造影
术后第二天CTA
讨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处理一直是临床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学者对取栓策略和时间窗的选择,一直在做新的尝试。关于前循环的研究精彩纷呈,为临床提供了很多的证据,根据年欧洲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指南1及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
对于在发病6小时内出现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建议采用机械血栓切术联合最佳的医疗管理(包括任何情况下的静脉溶栓),比单纯医疗管理可更好地改善功能预后。
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其发病时间为6~24小时,且符合DEFUSE-3或DAWN研究患者的筛选标准,推荐采用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最佳的医疗管理,而非单纯的最佳的医疗管理,以改善功能预后。
DEFUSE-3标准:发病6-16小时的CTA或MRA证实颈动脉颅外或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小梗死核心且大缺血半暗带(CTP/DWI和MRP评估:梗死核心体积70ml,且缺血组织/梗死体积≥1.8,且缺血半暗带体积≥15ml)。
DAWN标准:发病6-24小时的CTA或MRA证实的颈内动脉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M1段或两段同时闭塞存在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梗死体积不匹配(梗死体积的判断基于磁共振DWI或者CT灌注,采用RAPID软件进行自动计算),年龄大于等于18岁,卒中前mRS0~1分。
前循环取栓的循证医学证据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丰富的评估策略,允许取栓的时间窗拓宽到24h,并能得到明显的临床获益。那么对于后循环取栓的研究又是如何?
年发表在stroke上的一篇回顾性研究,50例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arteryocclusion,BAO)患者行支架取栓治疗后90天良好预后率为54%,死亡率为12%3。年发表在JAHA杂志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例BAO患者,行支架取栓或单纯抽吸治疗后90天良好预后率为44.8%,死亡率为16%4。
医院(医院)神经内科刘新峰教授团队牵头进行了一项大型多中心RCT试验——BEST(BasilarArteryOcclusionEndovascularInterventionversusStandardMedicalTreatment,BEST)研究,并于年发表在TheLancetNeurology上,结果提示:对于BAO的患者而言,血管内治疗的90天良好预后率并不优于保守治疗组5。无独有偶,备受瞩目的BASICS(BasilarArteryInternationalCooperationStudy,BASICS)研究结果于年发表于NEJM,其结果也为阴性6。
究其原因,其一是BAO的发生率低,入组速度慢,样本量不足;其二是随着观念的进步和医学的普及,不管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家属都倾向于选择血管内治疗,从而导致较高的跨组率,如下图:
针对高跨组率的影响,对BEST的结果做了如下进一步的次要分析。
在BEST研究中,如上图所示,意向治疗分析提示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90天良好预后率更高,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42.4%vs32.3%,P=0.;OR,1.74,95%CI0.81-3.74,P=0.);按符合试验方案(per-protocol,PP)和实际治疗(as-treated,AT)人群进行分析,结果均显示90天良好预后率的比例,介入组优于对照组(PP:44%vs25%,P=0.;AT:47%vs24%,P=0.)。从结果上虽然无法证明介入治疗联合标准治疗是优于标准治疗的,但也说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而真实世界的研究,如Basilar(theEVTforAcuteBasilarArteryOcclusionStudy,BASILAR)研究发表在JAMANeurology上,结果显示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相比单纯药物治疗,在24小时内实施EVT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预后和降低死亡率7。这无疑给我们临床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串联病变的定义是比较明确的,即闭塞血管的近端同时存在血管的重度狭窄(血管狭窄程度为70%~99%)或闭塞。作为急性脑血管闭塞一种相对少见的类型,其发生率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10%~25%,占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25%~30%8。目前临床上对串联病变的处理策略尚无统一意见,且缺乏循证医学依据。其争议主要在血管内治疗的远近端病变处理顺序、近端以及远端血管的处理方式和围术期抗栓治疗4个方面8。
图1顺向处理的过程。A: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箭头);B、C: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D:急诊置入颈动脉支架后显示颈内动脉再通;E:在近端闭塞再通后,对右侧大脑中动脉行支架取栓术(箭头);F: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完全血运重建8
图2逆向处理的过程。A:颅外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箭头);B:颅内血管造影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箭头),软脑膜侧支循环良好;C:对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处行抽吸取栓术;D:取栓后,大脑中动脉成功再通(箭头);E:血管造影显示支架置入和血管成形术后右侧颈内动脉完全再通;F:颈内动脉完全再通后,软脑膜侧支循环消失8
在本病例中,我们采取的近端球扩-远端取栓-近端支架的处理方式。由于左椎开口近全闭塞,中间导管难以通过,首先采用了球囊进行预扩。然后将导引导管到位后,用SWIM取栓技术进行取栓,效果满意。后发现造影血流缓慢,遂于椎动脉开口处放置支架一枚。
基底动脉闭塞,特别是串联病变的临床预后非常差,在本病例中,患者虽然从影像上的灌注恢复很好,达到mTICI-3级。但患者术后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GCS3分,家属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选择自动出院。这提示我们需要更快的识别和开通后循环的闭塞。
本病例的不足之处:
1.识别和处置闭塞仍不够及时;
2.首次急诊术后虽然颅内动脉CTA未见异常,但需进一步对颈椎动脉颅外段进行B超或者CTA的检查。
3.没有RAPID等评估软件,缺少对病例更详细的评估。
参考文献:
1.TurcG,BhogalP,FischerU,etal.EuropeanStrokeOrganisation(ESO)-EuropeanSocietyforMinimallyInvasiveNeurologicalTherapy(ESMINT)GuidelinesonMechanicalThrombectomyinAcuteIschemicStroke.JNeurointervSurg
2.刘丽萍,陈玮琪,段婉莹,霍晓川,徐蔚海,李淑娟,李子孝,*立安,王春雪,郑华光,王拥*.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J].中国卒中杂志,,14(07):-.
3.oonW,KimSK,HeoTW,BaekBH,LeeYY,KangHK.PredictorsofGood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