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延续,讲下基底动脉(Basilarartery,BA),椎动脉入颅后行走于脑干腹侧,于延髓和脑桥交界处两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汇合之前,两侧椎动脉各发出分支汇合成一支脊髓前动脉ASA。先看下图,有个大致概念:(与大多数树干状的血管不同,BA是一条两根大动脉汇合而成的动脉)
图1AP位椎基底动脉示意图(AP前后位)(顺便复习下椎动脉VA)
图2CTA重建的脑动脉3D模型(注意后循环和前循环的空间分布,及对应关系)
基底动脉在走行过程中,释放出了多个分支。脑桥动脉是供给桥脑的小穿孔血管;小脑循环的一部分也起源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分支主要如下:小脑前下动脉AICA、迷路(内听)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脉SCA、大脑后动脉PCA。(不好记就多看图~)
图3颅内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示意图。分为近端、中间和远端颅内区域。(ASA脊髓前动脉;PICA小脑后下动脉;AICA小脑前下动脉;SCA小脑上动脉;PCA大脑后动脉)
图4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毗邻示意图
光看图也不够,所以此处再看一个基底动脉尖宽颈动脉瘤,使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视频。
本视频有声音,点开需谨慎》》》
视频1基底动脉尖9mm宽颈动脉瘤治疗(视频来源:SanFrancisco,VascularNeurosurgery,AdibAbla)
简单理解之后,让我们再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譬如基底动脉的具体参数。巴西研究者MarcoAntonioStefani教授针对南美人群的MRI结果,测量Willis环的不同段直径如下图。(基本差不多~BA还粗一些)
图5南美人群Willis环不同段的直径测量结果
韩国研究者JMHong教授(AjouUniversityMedicalCentre),针对亚洲91名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分析显示,基底动脉BA的弯曲度与优势椎动脉相关(大概率左椎动脉LVA),大部分患者在优势VA和BA曲率之间存在相反的方向关系(P<0.01);不仅如此,脑桥梗死常发生在BA弯曲的对侧,而小脑后下动脉PICA闭塞常发生在非优势VA侧。
图6亚洲人群BA弯曲度与VA的关系
图7举个例子,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患者使用MRA数据,测量BA弯曲度(这个病例测量出来的直径,是比正常粗的~)
那么,已知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介导的、纤维增生性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倾向于在具有复杂血流模式或低振荡壁剪切应力WSS的局灶区域发展,例如分叉、弯曲和交界处。脑动脉瘤则主要形成于分叉处或动脉的外侧弯曲处。基本BA都符合~
于是,为了对易感血管区域血流动力学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美国研究者MarkusTremmel教授(ToshibaStrokeResearchCenter)等制备了家兔动物模型,发现仅仅增加BA的血流5天后,组织切片就能观察到基底动脉尖附近的血管损伤,在该区域中,出现了高WSS和WSSG,且在顶点两侧大致对称发生。(顶点设为WSS最低的位点)
图8血流动力学-组织学组合图,家兔的破坏性血管重塑模型。结扎家兔双侧颈总动脉,从而引起BA的血流增加。(注意和普通的CFD图相比,增加了组织学的内容;相当于把CFD的数据叠加到组织图上)
图9术前,正常情况下家兔BA分叉处的WSS情况(注意收缩期和舒张期WSS分布基本类似,除了大小不同)
图10结果显示,实验组1-3,假手术对照组(最右)的比较(AWSS分布图;B组织学图,其中内弹力层缺失用箭头提示;CA和B组合图;DWSS和WSSG的线图,与沿着管腔到顶点的距离的关系)
好在,CT或MRI都可以进行斑块的诊断和筛查,即使是无症状的患者也可检出。
图11MRA(A)和高分辨率HR-MRA(B-E)的基底动脉图像(B冠状位图像显示基底动脉结构;EBA近端;D分叉内;C远端截面凸显。其中分叉段D,箭头所指处可见斑块)
图12有吸烟史的54岁中风男性。aCTA显示BA闭塞段约20mm,闭塞近端(箭头所指)显示凹形边框,基底动脉尖不显影;b左椎动脉造影显示BA中段闭塞;c抽吸血栓后,显示严重局灶性狭窄(箭头),提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d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复查造影显示远端灌注恢复(这个支架取栓更合适~)
今天就说到这了,解剖是基础,影像是手段。水比较深,一起慢慢趟~
引用文献:
1.JMHong,C-SChung,OYBang,etal.Vertebralarterydominancecontributestobasilararterycurvatureandperi-vertebrobasilarjunctionalinfarcts.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80:-.
2.MarkusTremmel,JianpingXiang,YiemengHoi,etal.Mappingvascularresponsetoinvivohemodynamics:applicationtoincreaseflowatthebasilarterminus.BiomechModelMechanobiol.DOI10./s---y.
3.Yen-HengLin,Kuo-WeiChen,Sung-ChunTang,etal.Endovasculartreatment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