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闭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穿越迷雾,探索未知记一例烟雾综合征合并颅
TUhjnbcbe - 2021/8/28 0:06:00

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患者,55岁,因“头晕1月余”住院治疗。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欠佳。有脑梗死病史,致右侧肢体无力,后恢复。

入院查体右侧病理征阳性。

入院查体情况

患者于入院后完善多模式颅脑磁共振检查

提示:左侧额叶-基底节区亚急性期-慢性期脑梗死,左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烟雾病可能。左侧额顶叶、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低灌注。

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进一步申请行介入科脑血管DSA检查,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远端近闭塞,左侧烟雾综合征,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可能。

病人住院期间发作癫痫一次,后得到控制,考虑可能与梗死病灶以及左侧低灌注有关。复查头CT亦可见局部低密度影。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症状、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患者此前曾发生过脑梗死,且与左侧前循环系统闭塞、低灌注、烟雾综合征密切相关,同时患者合并脑动脉瘤可能。故而决定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择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栓塞颅内动脉瘤,并尝试开通狭窄、闭塞部位,改善颅内供血。

手术相关风险

病变远端血管栓塞等血栓事件风险

动脉瘤、血管破裂出血,术后高灌注出血风险

穿支闭塞风险

手术过程

患者在全麻下进行脑血管造影

右侧颈动脉造影左侧侧颈动脉造影左侧椎动脉造影后循环D造影

造影结束,经仔细观察,此前怀疑动脉瘤的部位时则为左侧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连接,只是由于左侧颈内动脉末端近闭塞,而导致后交通动脉不显影。

动脉瘤已排除,下一步就是尝试开通左侧前循环病变部位。

长鞘+中间导管上行,建立通路再次造影,可见颈内动脉远端多处重度狭窄,局部近闭塞微导丝在病变部位艰难前进

最终微导丝引导微导管穿越病变部位,微导管造影提示在远端真腔。

再次造影,确认导管导丝与血管情况

双C正侧位同时观察,将赛诺1.5mm*10mm球囊输送到病变部位。可见球囊通过弯曲及狭窄部位有一定的阻力(2.0mm球囊无法输送到位)。

双角度观察,缓慢扩张球囊至8atm

再次造影,可见颈内动脉狭窄明显改善,远端造影剂充盈情况较术前明显好转。

正侧位造影

侧位造影可见后交通动脉也显现出来。此时结束手术,病人的病变部位供血情况定能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影像似乎有所缺陷。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发现微导丝在大脑中动脉M1段走形部位通过较为顺利。

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顺利到达大脑中动脉M2段,微量造影远端血管通畅,提示M1段可能血管腔完整。因此,我们决定小心对大脑中动脉M1起始部位进行球囊扩张。

路径图下,球囊精准定位在M1起始部位。缓慢扩张球囊至6atm。

再次造影,大脑中动脉M1整体显示出来,令人欢欣鼓舞

球囊扩张完毕,狭窄、闭塞段血管较术前情况明显改善,但血管壁仍显“毛糙”,局部可见造影剂分层等夹层样改变。

球囊扩张完毕,狭窄、闭塞段血管较术前情况明显改善,但血管壁仍显“毛糙”,局部可见造影剂分层等夹层样改变。

此时我们行术中DynaCT检查,检查可见造影剂外渗,无明显出血、血肿改变,因此我们决定释放支架,彻底修复病变部位。

Enterprise4.5*7mm支架释放完毕(较长支架,覆盖整个病变部位),蒙片造影,血流通畅。

术后即刻造影,结果较满意术后即刻DynaCT,可见造影剂外渗,无明显出血、血肿

手术结束。病人送恢复室,麻醉复苏后神志清楚,肢体活动如前,无新发功能缺损。术后严格控制血压。

再次复查颅脑CT,造影剂已完全吸收,颅内未见出血等改变。

术后CT复查,骨窗可见支架轮廓清晰,展开良好.

继续住院治疗一周后患者出院。

病例小结

烟雾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至闭塞,而继发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的一种脑血管病,其最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通常是在有症状后,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开颅、颅内外血管重建(搭桥)等手术方式。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的案例较为罕见。对于是否可以采取介入治疗手段,需格外谨慎,仔细评判。

本病例通过术前较为详细的评估,并在手术过程中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探索,最终成功开通左侧前循环病变部位,为今后此类病例的手术治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本病例如果在术前完善了高分辨磁共振检查,将更有利于我们手术过程中的决策。

当然,对于此类病例进行介入治疗的远期效果,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随访来证实。

术者介绍

胡学斌教授门诊时间:

协和本部(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号):门诊楼三楼,每周五上午

协和西区(湖北省武汉经济开发区神龙大道58号):门诊楼二楼,每周二上午

胡学斌教授团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穿越迷雾,探索未知记一例烟雾综合征合并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