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闭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Leo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TUhjnbcbe - 2021/8/19 7:46:00
北京中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04/4780753.html
Step.01

病例摘要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3岁,年8月首诊,临床症状为头昏不适2月。诊断为右椎夹层动脉瘤。

诊疗经过:

同期手术,右椎动脉置入Leo+支架一枚,支架外辅助弹簧圈栓塞;

一年后复查示右椎夹层动脉瘤消失,管腔修复良好。

术前影像

CT示延髓前方条索样高密度影,疑似迂曲扩张血管影;MRI示桥脑、延髓前方梭形夹层动脉瘤样改变。

点击放大图片

术前DSA

MRI示桥脑、延髓前方梭形夹层动脉瘤样改变

点击放大图片

术前分析

手术目标:

支架覆盖整个夹层,尽量避开PICA开口;

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尽量致密填塞流入道。

治疗策略:

拜阿司匹林mg+氯吡格雷75mg双抗3天;

全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

采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

Step.02手术过程

栓塞用微导管头端置入动脉瘤腔内,手推造影确认

Leo+支架(3.5*25mm)一枚释放到位后,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

动脉瘤内填塞多枚弹簧圈,次全栓塞瘤体

点击放大图片

Step.03

术后影像

术后椎动脉血流通畅,PICA血流不受影响

点击放大图片

随访

术后患者头昏症状消失,术后3天出院

术后双抗3月后,改单抗继续口服

术后一年(年7月)复查DSA,显示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愈

术后一年随访DSA

点击放大图片

讨论

Leo+支架属编织支架,金属覆盖率较高,具有部分血流导向作用。Le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用于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与传统血流导向装置相比,它降低了重要血管穿支闭塞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节省了手术费用。

总结——操作要点技巧

1.选择与载瘤动脉直径相匹配的尺寸,在允许范围内,支架宁短勿长,以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2.Leo+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口两端至少要各多出6毫米长度,避免覆盖重要穿支的开口;

3.在治疗椎基底梭形动脉瘤中,Leo+支架长度至少要比测算值多出11-12%;

4.Leo+支架短缩率较高,高于激光雕刻支架,不适合迂曲扩张较重的病变,在应用灯笼技术时要考虑到支架的短缩率,要预留一定长度;

5.合理的使用两枚Leo+支架的桥接、套叠技术。

释放Leo+支架主要以回撤导管的方式完成。使用下来的体会如下:

1.Leo+支架头端形态类似于喇叭状,待支架头端张开并贴壁后,微导管可维持一定张力使支架充分打开;

2.在血管弯曲处,可轻微推、拉支架导丝使支架充分打开;

3.Leo+支架尾端标记点完全释放时需充分释放张力,保证尾端打开更充分;

4.Leo+支架输送导丝存在卡口样结构,因此支架完全释放后,需要左右旋转支架导丝确保支架解脱;

5.在大型动脉瘤中合理使用灯笼技术可降低动脉瘤术后的复发率;

6.Leo+支架未完全打开时,径向支撑力相对较小,应避免过度牵拉支架导致支架整体滑落;

7.Leo+支架网孔密度较大,如支架半释放,时间应尽可能短,以减少支架内血栓风险。

END

专家介绍

医院

徐斌斌

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硕士。

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脑脊髓肿瘤、血管病的手术治疗及神经介入治疗,累计完成脑血管造影病例余台,神经介入治疗病例逾台,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著。

医院

陈功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国自然、科技部、教育部、霍英东等基金评审专家,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神经外科“规培”和“专培”导师和考官,每年培养脑血管病亚专科医师、研究生及进修生40名以上。

一直从事临床神经外科工作,年医院研修神经介入诊疗技术,师从国际著名神经介入专家Chapot教授。并在欧、美、日等多国交流学习。

擅长脑、脊髓血管病的微创和微侵袭外科治疗。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论文11篇,国内权威期刊8篇,核心期刊12篇。参编专著7部,发明专利1项,获省部级相关奖项4项。

往期回顾LEO+支架——锐角弯如何释放?LEO+支架操作六部曲,细节决定成败LEO+型号选择——把控支架贴壁与短缩
1
查看完整版本: Leo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