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后循环病变行需介入治疗时,经双侧经桡动脉入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且左侧远端经桡动脉通路可以让两个通路均在术者侧,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术者操作。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transfemoralaccess,TFA)的替代入路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access,TRA)越来越被普及,TRA的并发症更低,病人的满意度更高。大部分手术右侧TRA就足够了,如果解剖学上无法从右侧入路选择左椎动脉时,可以选择左侧TRA。对于后循环复杂介入手术需要同时进行双入路时,通常的选择为双侧TFA或右侧TRA与TFA结合。本文报道的两个病例均是通过双侧TRA替代以往TFA治疗左椎动脉动脉瘤,以证明双侧TRA的可行性并讨论与手术成功相关的技术问题。
研究方法选择双侧经桡动脉入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由于主动脉弓和左椎动脉起源的解剖变异,经右TRA行左椎动脉插管在技术上较困难;2)根据两个椎动脉的病理情况,认为必须同时行两个椎动脉入路;3)先前血管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有最直接、解剖上可行的入路;4)主刀医师在进行多个动脉入路时更倾向于避免TFA。在这两个病例中,桡动脉都成功置管,均没有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也没有入路的改变。
双侧经桡动脉入路技术:术前准备和评估TRA类似。右臂定位与传统的TRA一致,肩膀稍微外展,肘部和腕部完全伸展,手外旋,使手掌朝上,拇指向外。左臂的位置有轻微的肩内收和肘关节屈曲,使手臂横跨腹部。手腕保持中立,手旋转,以便左侧桡动脉可以在解剖位置鼻烟窝中(大拇指根部,近手外侧的凹陷)进入,同时左手放置于右侧桡动脉入路旁边,这样可以让双侧入路更靠近术者,以方便术者操作。在超声引导下,通过20号针头进行右桡动脉穿刺后,将0.的亲水性导丝通过穿刺针推进到桡动脉内。取出针头,并将10cm的5/6FGlidesheathSlender鞘管(新一代薄壁鞘)穿过导丝推进到桡动脉。在左侧解剖学鼻烟窝中重复进行桡动脉穿刺,这通常被称为远端经桡动脉通路(dTRA)。图1呈现了入路途径。
图1.患者双侧经桡动脉入路
案例描述案例1
53岁女性,4年前PICA未破裂动脉瘤(15mm)行动脉瘤栓塞术,复查示瘤腔有残留(如图2)。根据动脉瘤复发的大小及动脉瘤颈与PICA动脉的紧密关系,拟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考虑到PICA起始端呈锐角,通过对侧椎动脉对PICA进行支架置入更容易达到,但弹簧圈置入需要双动脉通路才能将微导管送入。最后患者经双侧桡动脉入路,分别将6FBenchmark导引导管置入双侧椎动脉,经0.38DAC中间导管将HeadwayDuo微导管通过左侧Benchmark导引导管推进至左侧PICA动脉瘤。经0.38DAC中间导管将SL-10微导管通过右椎动脉进入对侧椎动脉并超选入左PICA。通过SL-10微导管释放3×21mmNeuroformAtlas支架,近端释放于V4段,HeadwayDuo微导管置入动脉瘤中释放弹簧圈直到没有残留瘤腔。右侧使用TRBand桡动脉压迫设备,左侧使用PreludeSYNC远测桡动脉闭合装置进行封闭。图2.左侧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A.MRA示动脉瘤;B.T2加权MRI显示动脉瘤引起的压迫;C.3D造影,显示了动脉瘤颈与PICA起源的关系;D.左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复发;E.术后左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后。案例2
42岁男性,严重头痛10天,检查发现有一个多囊状含有部分血栓大小约5.1mm的左椎V4段夹层动脉瘤(如图3)。术者决定对左侧动脉瘤化的V4段行弹簧圈栓塞,栓塞段远端到PICA近端到脊髓前动脉(ASA),这需要两侧椎动脉同时插管并间歇性造影以确保ASA的通畅性。术中行双侧桡动脉入路,将6F导引导管引入左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置入造影导管。通过0.38DAC中间导管将HeadwayDuo微导管输送至左侧椎动脉V4段,弹簧圈填塞于瘤腔内,并通过左右椎动脉进行血管造影对照。最终的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相关的V4段完全闭塞,左侧椎动脉近端、左侧PICA和供应ASA地左侧V4节段通畅,封鞘方法与案例1类似。图3.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A.CTA示动脉瘤;B.MRI示动脉瘤周围出血;C.左椎动脉造影显示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D.左侧椎动脉V4段栓塞后,右椎动脉血管造影显示供应ASA的左椎动脉及ASA通畅;E.左侧椎动脉V4段栓塞后,左椎动脉血管造影显示左侧PICA通畅。
研究结论复杂后循环病变行需介入治疗时,经双侧经桡动脉入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且左侧远端经桡动脉通路可以让两个通路均在术者侧,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术者操作。本文介绍了双侧桡动脉入路的可行性,和传统入路相比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本文亮点本文章首次介绍同时经双侧桡动脉入路行后循环介入手术治疗,且创新性地利用解剖结构的特点,将双侧入路可以位于同一侧操作。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凌冶平医师
哈尔滨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校
李轶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医院
经鼻咽窝远端桡动脉入路在诊断性脑血管造影的应用神经介入入路能否转为桡动脉?——一项前瞻性回顾小儿神经介入手术经桡动脉入路治疗的第一个系列病例版权声明
神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