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又称威尔基病(Wilkiedisease)、十二指肠动脉压迫综合征、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是指十二指肠水平部受肠系膜上动脉(SMA)或其分支压迫导致的急、慢性肠梗阻。多发于20~30岁,女性约占60%,以瘦长体型多见。
二.病因
1.先天性因素
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或改变。十二指肠横段和上升段从右至左横行跨过第三腰椎、腹主动脉和椎旁肌。肠系膜上动脉约在第一腰椎水平起源于腹主动脉,与腹主动脉形成一锐角,并在进入小肠系膜前跨过十二指肠横段或上升段。为此,这两部分的十二指肠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所形成的锐角间隙内,正常此锐角角度平均为40。~60。。如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角度过小,肠系膜上动脉就可将十二指肠横段和上升段压迫于椎体或腹主动脉上,而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临床有梗阻症状的患者,此锐角角度多为15。~20。。
2.后天性因素
(1)十二指肠周围炎症和粘连,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及严重营养不良,消瘦致胃肠下垂形成肠系膜上动脉的牵拉引起十二指肠扭曲、受压形成淤滞梗阻。
(2)另外,食管癌等手术因素,因术后(瘢痕收缩)胃、十二指肠被牵拉上移,使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位置相对下移;脊柱前突及严重的腰背畸形矫正后,有时可使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变小,引起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3)瘦长无力体型或精神、神经不稳定者,容易发生此综合征。
三.临床表现
症状多在30岁以后出现。病程一般较长,症状呈间歇性反复发作,以反复发作的餐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缓解期或长或短。
1.间歇性反复发作餐后上腹不适、饱胀、疼痛,仰卧位时症状明显,患者常自己发现症状发作时改变体位可以减轻症状,如侧卧、俯卧、胸膝位、前倾坐位将双膝放在颌下等。
2.呃逆、恶心、呕吐,呕吐隔餐食物或宿食和胆汁,呕吐后腹痛可减轻。呕吐严重时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等。
3.长期食欲缺乏可致消瘦、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
四.超声表现
1.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变小,小于25°,可6°–15°。
2.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间距离变窄,10mm。
3.饮水后检查:受压段十二指肠变细,其近端的十二指肠降段扩张壅积,直径可30mm,蠕动增强,可见频繁的逆蠕动。十二指肠呈漏斗形或葫芦形。
4.另外,如患者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时,可发现十二指肠潴留消失。
销售部负责人
销售售后咨询考试试看专区视频试看专区超声联盟购买的任何产品,都可以开发票,需要发票的请留言,备注抬头。我们的书籍均可以在微店,拼多多,天猫,当当,淘宝等众多商城购买。也支持支付宝花呗支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