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后腿脚酸痛是很多中老年人经常遇到的情况,也许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年岁大了吗!一位李先生,今年接近50岁,在公园快步走锻炼的时候,突然觉得右侧小腿酸痛,认为是当时走的快了些,引起腿部肌肉缺氧,于是便坐下休息一下,揉揉小腿部,过一会感觉酸痛缓解了许多,便又继续行走,可是没走一会小腿部又发生酸痛,他感觉情况有点不妙,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说: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的脂肪比例不断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血液中过多的脂质成分不断沉积在动脉壁上,成为不规
则形状的粥样斑块,使动脉管腔日益狭窄,影响肢体的血液供应,使下肢的神经、肌肉和皮肤等组织处于越来越重的缺血环境中。
在疾病早期,患者步行时下肢肌肉对氧的需求增加,于是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这时就会发生无氧代谢,生成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而出现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此时,如果病人坐下小憩片刻,则酸痛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复行走一定距离后疼痛又会加重,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破行”。
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同时皮肤、肌肉组织缺血使其活力逐渐丧失,最严重可导致出现患足,特别是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疽,坏死部位的反复感染用一般药物常无法控制,产生所谓的“老烂脚”。
与大多是疾病一样,在发现,早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也应做到及早治疗,早期可通过抗凝、祛聚或扩血管药物治疗,促进血液流动,纠正组织缺血,同时采取适当的步行锻炼,以增强下肢组织对缺血的耐受力,并且促使闭塞动脉周围侧支血管的形成和开放,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