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根据往年的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9月。也就是说,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那么在今年夏天就更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身体了!
为何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呢?
夏至过后,温度高,湿度大,热扰心神,使人心烦易怒,坐卧不安。身体为了散热,加快代谢,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气温升高,心跳、血流速度会加快,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自由基也会随之增多。
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此时,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大大减少,再加情绪不稳,喝水少等原因,很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冠心病的复发和加重。脑血管脆弱的人,夏至前后出现脑血管破裂的危险也比较大。
5件事帮心脑血管降温!
1、不要猛回头
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是因为颈动脉狭窄、斑块沉淀,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会给心脑血管带来重创,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
夏季,人体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高的情况。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生活中不要有“猛回头”的动作,以免意外发生;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篮球、突然起床等
2、温差别太大
夏天高温,不少人都会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乍一出门到高温的环境中,温差的骤然变化,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时,室内最好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以8℃为宜。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3、饮食别太油
天气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因此夏季饮食宜清淡,吃得太油和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日常饮食多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为主,还要经常吃些瘦肉、鱼类,保证蛋白质摄入。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大排档、冷饮,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4、晨练别太早
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上午4~10点,这段时间被业内称为心脑血管病的“魔*时间”。建议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炎热天气下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少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最好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5、保证水充足
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
特别提醒,天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而情绪也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所以,夏季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止血管堵塞,我们还需要清除自由基对血管的损伤,防止胆固醇被氧化。医学研究证实:心脏病的根源是由氧化压力导致的动脉炎症,而抗氧化物质可以消除或者至少能够明显地减少导致动脉炎症的所有因素,上千例心脏病临床研究显示,服用抗氧化物质可以显著改善健康状况。
细胞膜内维生素E水平越高,胆固醇的抗氧化能力越强;维生素C是血浆或血流中最好的抗氧化物质,它的水溶性结构能够维持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减少动脉炎症;虾青素可以增加血液里面的高密度脂蛋白,疏通血管、降低血脂,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再被氧化。其抗炎性可以消除动脉炎症,减少血管的氧化压力,也就增加了脂质斑块的稳定性,减少了脂质斑块儿的破裂;修复血管细胞,恢复血管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