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鼠急性后肢缺血模型作为研究下肢缺血性疾病(如外周动脉疾病,PAD)的重要工具,其构建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旨在详细阐述鼠急性后肢缺血模型的多种构建方法,包括结扎、介入栓塞、光化学栓塞、化学及物理损伤等,并结合具体数据(如氯化铁浓度、滤纸厚度等)深入探讨不同造模方式的特点及其对模型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影响。
一、鼠后肢动脉结扎模型的精细解析
1.1结扎方法的基础与多样性
鼠后肢动脉结扎是构建急性后肢缺血模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手术暴露并结扎一侧后肢的动脉,以实现局部缺血状态,而对侧后肢则作为对照。结扎方式、次数、位置及是否离断血管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模型的缺血程度和恢复特性。
结扎方式:主要包括不可吸收尼龙线结扎法和电凝闭塞法。前者通过物理结扎实现血管阻断,后者则利用电流热效应使血管壁凝固坏死,形成永久性闭塞。
结扎次数与位置:单次结扎通常针对股动脉或髂总动脉,而双重结扎则同时涉及这两支动脉或其分支。双重结扎导致的缺血更为严重,恢复时间更长。结扎位置的选择也直接影响缺血范围和程度,如髂动脉、股动脉及其分支的结扎各有其特点。
离断与否:在双重结扎模型中,是否离断两结扎点之间的血管段,决定了模型的实验用途。例如,股动脉双重结扎离断术后模型适合评估缺血性远端组织的血管生成,但不适用于动脉生成的评估。
1.2具体手术操作与动物选择
手术操作通常从腹部或腹股沟附近切口,暴露并游离目标血管后进行结扎或电凝。常用的鼠种包括C57BL/6小鼠、BALB/c小鼠、Lewis大鼠和Wistar大鼠等。针对不同PAD类型,研究者还会在手术前对动物进行预处理,如高脂高能饲料喂养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以模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或先建立糖尿病模型再行手术以模拟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二、介入栓塞法的微创优势与实践
2.1介入栓塞的基本原理
介入栓塞法因其创伤小、对实验动物整体影响弱而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