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ft/病例简介
老年,男性,症状性左侧颈动脉极重度狭窄(95-99%)。
DWI显示:左侧额叶皮层点状高信号;
DSA显示:左侧颈动脉极重度狭窄,线样血流;
颈内动脉顺流血液和逆流血液,向岩骨段流动;
血流最终在颈内动脉C6段汇合。
在复合手术室进行手术。(中国医大一院,年开始使用复合手术室治疗复杂脑血管病)
手术过程
先行左侧CEA,术中TCD监测。
麻醉后TCD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信息。
CEA术中阻断颈动脉后,TCD显示颅内血流下降不明显,不需要建立颈动脉转流。
切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核破碎,斑块内出血,纤维帽不完整,极重度狭窄,无法辨认颈动脉内腔。
术中测量颈内动脉直径为3mm,需要使用补片增加颈内动脉直径,减少术后再狭窄率。
使用降落伞缝合法(parachutesuturetechnique),缝合颈动脉补片;
远心端颈内动脉,降落伞法缝合补片;
近心端颈总动脉,降落伞法缝合补片;
缝合好的补片,像“柳叶”一样,成形颈动脉。
CEA后DSA显示:补片扩张了颈动脉直径;颈内动脉血流通畅,但岩骨段(C6段)狭窄。
开放颈动脉后,TCD监测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恢复到术前基础值,血流没有明显上升。
使用Gateway4-15球囊,扩张左侧颈内动脉C6段狭窄。
球囊扩张后,颈内动脉狭窄解除。
TCD监测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上升到术前基础值的%。
术后患者顺利出院,计划术后一个月复查DSA和TCD。
总结
1.融合外科技术和介入技术的复合手术可以有效提高颈动脉极重度狭窄的开通效率;
2.术中TCD监测可以提供颅内血流变化的实时信息,为控制手术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3.颈内动脉直径小于4mm时,使用补片扩大颈动脉直径,将降低CEA后再狭窄率;
4.所有CEA病例均需术后长期随访,并控制危险因素。
(作者:佟志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