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也是神经介入经常处理的疾病。引起颅内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为动脉斑块粥样硬化,还有些比较少见的原因,如动脉炎、夹层动脉瘤等等。
大家都知道,不同病因所导致的动脉狭窄,治疗方法有些区别,尤其对于动脉炎所导致的狭窄来说,行介入治疗可能会得不偿失。而对于如何鉴别病因,目前临床上大都结合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及血糖血脂等相关检查予推断。但是遇到上述依据无鉴别价值时,则不好判断病因。
医院影像科依托李天晓教授带领的介入治疗团队,对高分辨MRI在颅内动脉狭窄的应用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扫描狭窄动脉处的血管壁,区分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从而指导了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案,使大量的患者获益。在年5月8日全国脑卒中会议上,医院影像科王梅云副主任医师对此做了详细的报告。
她介绍,高分辨血管壁MRI成像能良好的显示血管壁的结构,从而能够分析血管狭窄的原因,并监测病变进展和转归,而且检查无创伤,可重复性好。颅内动脉狭窄原因一般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炎和夹层动脉瘤。根据高分辨MRI成像中血管壁的不同特点,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狭窄处的病变是斑块,动脉炎还是夹层。而且,还能区别其斑块属于稳定斑块还是不稳定斑块。
这种检查方法给很多病人带来的巨大收益。比如,有一患者为男性,26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8天入院。行DSA提示右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首先考虑为动脉炎,按照治疗原则肯定考虑针对动脉炎治疗。而在进行了高分辨血管壁MRI后,结果提示狭窄处为不稳定型斑块,遂植入颅内支架并予相关治疗,现效果良好。如果针对动脉炎进行治疗,那结果将...
在区别斑块的类型上,高分辨血管壁MRI也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她展示的病例中,有一患者为男性,42岁,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入院检查发现右大脑中动脉狭窄,行高分辨血管壁MRI检查提示为稳定性斑块,结合患者病情予药物治疗。5个月后复查,MRA没有明显变化,按照一般的临床思维,肯定是药物治疗有效,但是再行高分辨MRI血管壁检查,提示其已明显变成不稳定斑块,遂予介入治疗。此类患者正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如果继续单纯药物治疗,很可能会造成病情加重。
不过,高分辨血管壁MRI需要在3.0T的磁共振上才能较好地显示,而且扫描时间较长和时间成本较高,这一系列原因限制它的推广,但是在医院,相信它可以带给临床医生,特别是神经科的医生巨大的收获。
详细会议视频将在明天发布,题目为《高分辨血管壁MRI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