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于10月9日-10月11日采用线下+线上的会议形式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从事脑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医生,一场关于脑血管病的学术盛宴再次开启。各位专家汇报了脑血流研究的最新前沿研究以及技术应用进展,令人眼前一亮。今天,小编将精选一部分精彩报告与大家分享。
No.1
慢性脑低灌注诊治进展
(*立安教授医院)
*教授在线上向大家分享了慢性脑低灌注诊治进展。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CerebralHypoperfusion,CCH)又称为慢性脑缺血,是指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中度而持续地减少,大脑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CCH是血管源性脑功能障碍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CCH目前没有基于循证的非常明确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干预。当前更多的是动物模型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应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建立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即双侧颈总动脉闭塞(BCCAO)模型,首次应用MR-ASL动态观察BCCAO模型大鼠脑灌注的变化,并同时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其认知功能及相关病理变化情况。通过观察CCH大鼠皮层CBF恢复,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及分子机制方面变化,探讨了一些药物在改善CCH大鼠认知方面的作用。CCH神经元死亡和急性缺血不同,程序性细胞凋亡机制可能被启动,因此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机制(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研究。
No.2
丁苯酞能改善脑动脉狭窄后的
低灌注吗?
(石进教授空*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
石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丁苯酞改善脑动脉狭窄所致低灌注的研究进展。脑动脉狭窄、特别是严重狭窄可能产生低灌注,脑低灌注与缺血性卒中发生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所致低灌注的脑卒中发生率是无动脉狭窄者的5倍,1年随访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低灌注缺血性卒中明显高于对照组(无MCA狭窄)。
在探讨药物改善脑动脉狭窄后低灌注方面,很多研究评估了丁基苯酞对脑动脉狭窄所致低灌注的改善情况,研究显示:丁苯酞胶囊是改善和稳定颈动脉系统狭窄患者CBF下降的独立保护因素,其阻止颈动脉系统狭窄伴脑低灌注患者CBF进一步恶化的几率约是对照组的3倍。研究得出结论:在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丁苯酞胶囊能够改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慢性脑组织低灌注,为脑动脉狭窄防治提供了临床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No.3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血管再通
治疗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濮月华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
再灌注损伤和无效再通是血管再通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缺血性卒中实验模型研究发现,再灌注与继发性脑损伤有关,且占最终病灶体积70%;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成功,仍出现不良预后,3个月mRS3-6分。
濮教授主要对TCD/TCCD脑血流监测对血管再通后预后的评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建议血管再通术后即刻至7天常规对患者进行TCD/TCCD脑血流监测;MCAPSV比值(收缩期取栓侧峰流速/对侧峰流速)或CBF比值升高提示再灌注损伤/出血转化,预后不良;为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使用TCD/TCCD;TCCD优点:床旁、廉价、操作简单、敏感性高、可连续监测。缺点:部分患者颞窗欠佳,操作者之间差异较大,监测结果可能受到血压、颅内压、PCO2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