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是在和年相关指南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外最新指南,经专家组成员对PCI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修订而成的。本次指南首次提出了建立PCI中心质量控制体系,并在血运重建策略、抗血栓药物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更新。《门诊》特邀首都医科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任利辉教授对本次指南进行解读,并结合指南对PCI术后双抗治疗的策略进行分析。
医师专访
INTERVIEW
﹀
﹀
﹀
《门诊》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的制定结合了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成果以及美国、欧洲的相关指南。您认为这一版指南有哪些亮点内容?
任利辉教授
该版指南最大的两个亮点是:1.首次提出每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更新危险评分系统,使用更有价值的SYNTAXⅡ和EuroSCOREⅡ评分代替原先使用的SYNTAX评分;2.PCI操作方面推荐首选目前更多使用的桡动脉入路,对一些辅助措施包括IVUS、FFR、OCT以及新兴的药物洗脱球囊、冠脉斑块旋磨以及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的应用也进行了推荐。
本次指南在其他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更新:1.诊断方面:推荐使用高敏肌钙蛋白作为NSTEMI早期诊断依据,60分钟内可获得检测结果对于NSTEMI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2.治疗策略方面:(1)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建议冠脉病变血管直径狭窄超过90%需要PCI治疗;当病变血管直径狭窄小于90%时,需要相应的缺血依据,或有辅助检测如FFR≤0.8才需干预。目前很多新型的药品和支架在临床应用,心血管事件率大大降低,因此血运重建方法的推荐等级进行了改变。对于前降支近段病变合并单支和双支病变,PCI推荐等级由原来的Ⅱa提高到Ⅰ类适应证;对于SYNTAX评分≤22分的低危的左主干三支病变,PCI治疗等级由原来的Ⅱa提升到Ⅰ级,和CABG相当;对于评分是中危(22~32分)的左主干病变,PCI等级由Ⅱb提高到Ⅱa,倾向于经过PCI治疗后此类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对于评分是高危(32分以上)的三支病变,仍然推荐搭桥。(2)对于STEMI患者,依然主张在急诊PCI时主要处理罪犯病变,而对于比较严重的非罪犯病变,也可以同时治疗;同时基于TOTAL试验结果,在直接PCI当中不主张把抽吸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根据临床情况(如血栓负荷较重),可以作应急使用。(3)指南建议STEMI患者在PCI术后双抗治疗进行12个月,用替格瑞洛代替氯吡格雷,且应在首次就诊时就给药;虽然有专家提出肝素使用时间长,且在既往应用中比较安全,从观念更新和费用上来说更合适,但指南推荐出血风险高的患者使用比伐芦定;对于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比伐芦定。(4)虽然有研究提示在PCI时给与高强度他汀会减少心血管事件率,但仍缺乏高质量试验支持在PCI早期应用高剂量他汀。根据亚洲和中国研究结果,PCI术前高负荷剂量并不优于常规剂量,因此指南并不推荐ACS患者PCI术前使用高负荷量他汀。
总体来说,不论从抗栓治疗、他汀强化治疗以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新指南给出了许多改变,对临床工作十分有指导意义。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冠脉介入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门诊》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开展PCI的中心提出了明确的资质要求,并要求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您认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冠心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会有怎样的帮助?
任利辉教授
我国在几年前已开展介入医师和介入中心的资质认证,霍勇教授也一直在倡导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本次指南中不仅强调要对介入中心所做的患者进行回访,还要求对每个术者做过的患者进行回顾和分析。此外还引用了SYNTAX评分等风险评估系统,加入了外部监督机制,也提到了PCI中心的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例,其中治疗病例数大于例,主要术者要求具备PCI治疗资质并且每年独立完成PCI例数大于50例,这些都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内容。医院都开展了PCI,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一方面可以解决过度医疗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手术指征掌握不严格、支架策略选择差等医疗质量低下问题,而且有利于全国大数据统计,提高整体PCI治疗水平,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门诊》
结合《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您认为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应如何开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在推荐上有哪些优势?
任利辉教授
不论是国内或国外的介入会议,双抗治疗一直是讨论的热点问题,包括药物选择、时程长短、出血风险等。个人认为,双抗治疗问题的实质不在阿司匹林,因为不论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或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的应用已有共识,因此DAPT问题归结于P2Y12受体抑制剂的药物选择及用药时间上。对于ACS患者,无论植入支架与否,新指南都建议优先选择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对于STEMI患者,新指南将替格瑞洛作为首选药物,而且在首次就诊时即可给药。替格瑞洛是一种无需代谢激活的非前体药物,是快速、强效抑制血小板的P2Y12受体抑制剂,相较于氯吡格雷更有优势。对于血栓风险较高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包括临床检测血小板反应性中ADP抑制率不达标时也可改用替格瑞洛,在使用时要考虑出血风险。指南建议对于STEMI患者、血栓多以及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的患者,替格瑞洛是更好的选择。
《门诊》
最新的ACC/AHA冠心病患者双抗疗程指南推荐,对于BMS或DES置入后接受双抗治疗的ACS患者,P2Y12抑制剂治疗应至少12个月。单纯药物治疗(无血运重建或溶栓)ACS患者接受双抗治疗,P2Y12抑制剂治疗应持续至少12个月。您认为一般患者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应持续多久会比较合适?对于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的DAPT时间应持续多久比较合适?
任利辉教授
指南对于DAPT时间要求不少于12个月,在临床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对于没有植入支架的ACS患者以及支架数量较少、没有再狭窄或血栓高风险的简单病变患者,一般遵照指南要求不少于12个月;对于支架数量较多,有分叉病变、左主干病变或有并发症的复杂病变患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指南并未规定和指导具体的延长时间,虽然有试验观察DAPT时间到30个月时仍可使心血管事件率降低,但是否可终身服用、治疗过程中出血风险如何应对,都需要在治疗过程长期随访和监测,根据患者情况和医师个人经验来判断。
医师简介
任利辉首都医科大医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
现任首都医科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医学博士,北京医学会内科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首批国家卫生部批准的具有介入资质的心内科知名专家,长期从事心血管介入工作,已完成冠脉介入治疗近0例,并且擅长复杂病变如慢性闭塞及分叉病变等的介入治疗;先后多次在国内著名会议上发言,如中国介入治疗大会(CIT)、介入沙龙等,并作为主席团成员参加海峡两岸心血管病大会。在核心期刊发表10余篇论著及2篇SCI收录文章,参加编著《冠状动脉病变影像和生理学》。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