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淄博11月6日讯11月5日晚上9点35分,医院刚刚接受完心脏导管介入手术的张先生(化名)被医护人员及其家属一路护送回重症医学科,在病床旁还有代替张先生心脏运转的“硬核武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从患者心肌梗死发作到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淄博市首例ECMO支持下的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此前的7个小时里,在场所有人都过得惊心动魄。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当天下午14:47,医院急诊科值班护士接到电话,一医院门诊大厅门口,急需抢救。患者第一时间被转运至急诊科,东院急诊科副主任周翠兰立即上前查看,心电图检查显示患者室颤,意识不清,呼吸微弱,急诊医护人员立即投入进行抢救,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气管插管、电除颤、气囊辅助呼吸等。然而,经过反复电击除颤14次后,患者的情况依然未见好转,周翠兰当机立断:“唯有ECMO支持,才能换回生存的希望。”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一直不间断地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也因为这一有效的抢救手段,患者的瞳孔没有出现扩散,这也为ECMO的强力支持提供了条件。
危急时刻“救命神器”ECMO上阵
52岁的中年男性,本应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无情的病魔却给张先生一家一记痛击。“心脏复苏40多分钟心脏还是不复跳,但患者瞳孔还未散大,如果使用人工心肺ECMO给予患者体外生命支持说不定还有一线希望,是不是要搏一把?”患者家属救治愿望十分强烈,经充分分析、评估并与家属沟通后,周翠兰立即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汝敏联系,启动ECMO团队急救预案。
ECMO上机指令一发出,便意味着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硬仗拉开帷幕。
下午3点42分,急诊科医护人员将张先生转送往重症监护室。一路上,两名年轻医生跪在病床上不间断地为患者做着高质量胸外按压。另一边,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做着调试机器、管路预充、消毒、铺巾等准备工作。十几分钟后,患者抵达重症医学科时,张伟平、宋玮玮、赵美玲等ECMO团队成员一切准备工作已就绪。“由于ECMO操作起来十分复杂,需要占用大量人力,要求置管快而准,容不得一点差错。”东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张华说,此时患者心脏跳动还是十分微弱,血管几乎没有波动,常规穿刺置管变得异常困难,医护人员在超声引导下顺利置管成功。
下午5点,ECMO团队终于打通这条“生命通道”,机器成功运转起来。被称为“魔肺”的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是危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其原理是通过将体内血液引出经过体外的膜肺和血泵再输回体内,为重症患者心肺功能恢复和疾病治疗赢得宝贵时间,为疑难重症患者带来生命奇迹。当鲜血从张先生体内流向管腔进行体外循环的时候,在场所有人见证了ECMO的神奇:患者恢复意识,瞳孔回缩。但随即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张先生再次意识丧失,再次出现室颤、心跳骤停!面对如此危急、命悬一线的猝死患者,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多学科协作,在第一时间进行会诊讨论,认为尽快在ECMO辅助下打通动脉闭塞才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克服困难ECMO与PCI“无缝对接”
然而,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ECMO团队面前。如何保证将张先生转运至导管室过程中ECMO的顺利运转?如何保证各种机器顺利进入电梯?如何保证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平稳?医护人员认真考虑转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评估各种突发情况,明确每位医护人员的分工职责,制定出了一套详尽方案。“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病人安全转运至导管室。”张华说。
晚上8点20分,在ECMO团队成员精心护送下,张先生被顺利运送导管室。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尹波已携团队整装待命,PCI救治小组立即有条不紊地展开各项抢救和治疗。医护人员马上通过股动脉顺利实施穿刺,为张先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术中发现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通过打通血管为患者恢复了血流,整个手术过程顺利,实现了淄博市首次ECMO与PCI的“无缝衔接”。“十几名医护人员在患者床旁保驾护航,再加上庞大的ECMO战车,感觉这是治疗室最拥挤的一次,也是淄博市第一例急症ECMO支持下PCI手术。”尹波回忆。
晚上21:35,患者从导管室转运重症医学科,一场“硬仗”终于暂时告一段落,目前张先生仍然在继续地积极治疗中。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翟咏雪通讯员刘滟陈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